湖北陶瓷业长于规模 短在品牌

分类:
行业新闻
作者:
来源:
2020/08/29 17:47
【摘要】:
承接沿海产业转移,产量1774万件居全国第四位
不论是陶瓷、水泥还是玻璃,在全国知名品牌中鲜有湖北企业。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去年我省建材行业产值一举突破2000亿大关,达2472.83亿元,累计增长26.5%,涨幅居全国第四。
这一点在陶瓷行业似乎更为明显。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浪潮下,近年来湖北陶瓷业发展迅速,去年全省建筑用陶瓷和卫生陶瓷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七位和第四位,但也面临有产量无品牌的尴尬境况。
目前湖北陶瓷业已掀起一股转型升级的浪潮。有专业人士表示,面临专业人才匮乏的困境,湖北卫生陶瓷行业应加大研发投入,走自主品牌化道路。
现状
武汉家居建材卖场鲜见本地品牌
全省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陶瓷企业达百家之多,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,但我省陶瓷产业品牌培育却相形见绌。
昨日,湖北建材工业协会相关人士说,目前我省卫生陶瓷发展仍较快,去年全国卫生陶瓷产量呈现负增长,而我省卫生陶瓷产量1774万件,居全国第四位,累计涨幅达27.11%。
看起来,我省陶瓷业发展形势喜人,但在武汉三镇各大家居建材卖场,却鲜见湖北本地品牌产品销售。
“发展很快,但湖北有品质无品牌。”对此,湖北鑫来利陶瓷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全发表示,随着沿海产业转移的不断升级,近年来我省陶瓷产业聚集带来的规模和集群效应日益凸显,目前全省已形成当阳、宜都、蕲春、黄梅、襄阳5个陶瓷产业园区,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陶瓷企业达百家之多,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,但我省陶瓷产业品牌培育却相形见绌,“全国叫得响的陶瓷品牌,基本没有湖北的身影。”
他说,湖北有资源丰富、生产成本较低、交通运输等“先天优势”。比如在当阳市,生产陶瓷产品的主要原材料高岭土储量较丰富,为陶瓷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但相对来说,我省陶瓷行业整体起步较晚,与全国陶瓷行业一样,部分企业仍是贴牌生产。
据悉,从2008年开始,当阳建筑陶瓷工业园已连续4年被省经信委确定为湖北省重点成长产业集群。
出路
加大研发投入 小微企业可采取整线承包租赁
实力欠缺的小微企业,则应预先判断与合作厂家的合作风险,可采取整线承包的租赁方式,有效控制产品生产环节。
“湖北陶瓷企业大多数走的是中低端路子。”湖北陶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谭友堂介绍,国内中高端陶瓷产品仍以国外品牌为主。他说,“贴牌生产是陶瓷行业全国性的问题,一些企业看什么品牌走俏就贴什么牌。导致企业自主品牌培育不够,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。”
湖北襄阳一陶瓷用品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韩文欢(化名)介绍,由于贴牌商与厂家之间的合作缺乏长效的共赢机制,贴牌商总担心厂家不按规矩办事,而厂家又在担心贴牌商见风使舵,双方的合作基础仅仅局限在短期的利益。加之,贴牌商本身没有品牌方面的优势,产品销售主要还是依赖性价比,因此为了控制成本不得不向厂家压低报价,导致厂家利润微薄,双方矛盾突出。
为此,韩文欢建议,陶瓷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,走自主品牌化道路。而实力欠缺的小微企业,则应预先判断与合作厂家的合作风险,可采取整线承包的租赁方式,有效控制产品生产环节。
转型案例
投3000万创新技术 降低能耗两三成
投资3000万元建省级陶瓷研发中心,优化工艺流程,节约加工能耗20%-30%,并提高产品合格率10%-15%。
2012年的楼市限购政策,一度波及下游的建材行业,陶瓷企业整体进入市场冷淡期。由于市场需求减少,部分企业甚至暂停了部分生产线,处于半开工状态。吴全发介绍,2012年他们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研发合作协议,投资3000万元共建省级陶瓷研发中心。
他说,近两年公司每年把产品销售收入的3.1%用于研发创新,并聘请专家学者任公司顾问,与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开展合作。近日,省政府出台的加强建材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指出,到2017年,全省建材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将下降18%。陶瓷行业也是高耗能、高污染企业,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,企业也在加大生产线的升级改造。
吴全发介绍,公司在各生产机台进行了节煤、节电技术改造。比如将原来干燥塔内的两台燃烧室(热风炉)取消,更换成了两座沸腾式链排燃烧炉,并加装了控制变频器、助燃风机和除尘装置,“用沸腾式链排燃烧炉能提高热效率,平均一年能节能20%,每年能少排放5000多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。”
另外,该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根据当阳本地特色,共同研发了适合本地的原料和坯料标准化技术,优化了工艺流程,能节约加工能耗20%-30%,并提高产品合格率10%-15%。
吴全发说,公司还与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合作,拟建设一套满足清洁生产要求的生产设备,预计节能20%以上、节水40%以上,从技术上解决了粉料制备的环境污染问题。
困境
人才短缺 有企业月薪开5000也难招技工
招高级技工更难,去年6月份挂出每月5000块钱的工资,才招到两个,干了不到一年就走了。
韩文欢介绍,由于陶瓷属劳动密集型行业,企业也存在招工难、员工队伍稳定难的问题,品牌培育过程受阻。
他无奈地说,很多员工甚至把公司当做“副业”,部分员工农闲时来工作,农忙时又辞职,“有的来了十天半个月就走了,一个月都干不出头。”
他介绍,近两年公司员工的年流失率高达40%以上,新招员工能在企业干满一年以上的还不到50%。2012年公司新开工了一条生产线,人事部门基本每天都在招工,而生产线上却每天都处于缺员状态,“高级技工更难招,去年6月份挂出每月5000块钱的工资,才招到两个,干了不到一年就走了。”韩文欢说,“公司现在重点培养企业文化,通过设立一些激励机制,每年年中和年末评选优秀员工,并给予现金奖励以留住人才。”
谭友堂说,由于陶瓷企业均设在地市等二三线城市,一些专业人才不愿前往,导致行业整体面临人才短缺的尴尬局面。为此,近两年各级相关部门也在加大对我省陶瓷企业在人才方面的扶持。
对此,吴全发表示,当阳市政府也出台了扶持政策,对连续在当阳工作满三年的大学生,按照本科生300元/月、研究生800元/月、博士生1200元/月的标准,一次性发放三年的学历津贴。
本报记者 孔慧慧
贴牌生产是陶瓷行业全国性的问题,一些企业看什么品牌走俏就贴什么牌。导致企业自主品牌培育不够,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。
——湖北陶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谭友堂
关键词: